于洋老师:《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人物介绍
于洋,女,汉族,讲师,2013年入职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承担了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及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完成校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3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篇。荣获2021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先后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园丁”等多项荣誉称号。
《幼儿科学教育》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幼儿科学教育
2. 课程简介:
《幼儿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核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总课时为32学时,《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培养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对促进学习者向合格的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组织与评价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活动,学会设计科学区域活动,初步具备设计、组织与评价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3. 授课面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与创新
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训练,以培养学习者的教育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参与式研讨、观摩视频、模拟试讲等方法,构建积极的互动式教学活动,鼓励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式研讨,学习者讨论交流观摩的教学活动,分享经验;通过模拟试讲练习,提升实践经验。本课程对于培养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具有积极作用。
(一)对接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设计、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评价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定位分析,教学内容编排上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章节体系,解构并重构教学模块。
(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制定教学策略。为了达成目标,全过程运用浸润式“POBPSP”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线上线下“三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采用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幼儿科学认识不足、知识面较窄、思考深度不够的特点,灵活采用原创视频、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如“蓝墨云班课”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智慧学习环境。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变革评价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单纯的理论考试已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此,针对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应当尝试构建更加多元的评价模式,既要看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平常学习和实践的表现,应当将评价当作进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结果,要尽可能全面、客观、理性地评价学生。
三、课程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重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综合评定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科储备等,对每次课程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分配。课程在注重进行课程目标重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为主的三维目标。在设置知识目标的同时,要突出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做准备,在此基础上设置情感目标。
四、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定位分析,教学内容编排上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章节体系,解构并重构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理论概述;模块二: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模块三:幼儿园科学活动实训与优化。
模块一主要解决学科基础理论学习,包含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方法与途径。
模块二主要落实实践训练,根据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幼儿园科学活动划分为科学观察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与科技制作活动。因此,模块二“活动设计与组织”具体设计为三个岗位任务,即任务一:幼儿园科学观察活动设计与组织;任务二: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的设计与织;任务三:幼儿园科技制作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根据“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发展顺序,每个任务再设两个子任务,即子任务一:活动设计;子任务二:模拟试教。
模块三“活动实训与优化”顺延模块二的能力发展路径,设计两个递进的具体任务,任务一:岗位实战与评价;任务二:活动优化与提升。
(二)教学过程设计
全过程运用浸润式“POBPSP”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线上线下“三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采用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幼儿科学教育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学—做”,最终实现岗位对接。
五、课程学习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按照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方法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追踪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实现评价全覆盖。
(一)考核组成
总评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均按百分制计分,课程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
(二)成绩评定
1. 过程性考核
2. 终结性考核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六、课程学习组织与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岗位需求在变化,学情也在改变课程必须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大力发展课程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实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学习与岗位职责对接,将岗位职责、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打造“三结合”协同育人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课堂上下,丰富学生的科学教育知识;结合校园内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线上线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辅助其专业发展的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课程组织实施采用了浸润式“POBPSP”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三阶段(即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 六环节( POBPSP 即前测Pre-assessment、教学目标Objective、导入 Bridge-in、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总结 Summary 和后测Post-assessment) 。
七、教学改革感想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学情和专业特性,实现了素养与学科的结合,落实了“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有效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即时诊断改进
课前教师根据预习结果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课中通过随堂测试、作业分享、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手段和资源;课后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再次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诊改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坚持自我诊改和外部诊改相结合,做到即时诊断即时改进。
(二)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树立职业观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确立思政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本课程在高素质幼教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