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背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依托专业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提升各院校劳动教育支撑保障水平。

(二)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类政策文件为指导,以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以就业岗位所需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为改革需求,以校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实施环境,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改革工作,通过深入的实践研究建立了科学、完整、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融合“劳动+专业”新理念劳动实践与专业实践具有相近的育人功能及教育属性,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使两者协同发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三课堂、四模块”新体系将劳动教育归纳为劳动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及服务性劳动四个模块,建立“劳动实施清单”,通过第一、二、三课堂有序开展;

3.完善“劳动评价”新方式构建课内与课外、过程与成果、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专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劳动项目不同的难易度及重要度设置相应的比例及权重,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创建学生“劳动档案”,记录学生各项劳动实践项目完成进度、成果展示、考核评价成绩等内容

4.实现“劳动实施”新保障健全了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及安全保障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设置专项经费保障劳动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建设。

e2d8cc8d6da3408ca2cf8be8f5b391cf.png 

1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成果实施3年以来,累计校内受益学生达2344人,学校组织参加校外志愿者、“三下乡”、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90余次,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植树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及专业演出活动等百余场,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奖励24项,所在学院学生党支部获得“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同时,项目组在项目研究与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前教育专业于2024年获批“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项目”,1人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立项培育河南省骨干教师,发表教改论文4篇。

该项目的报道新闻在中华网、教育中原等4家省级主流媒体上刊发,学生参与的“开学季非遗展示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中被提及,研究成果在3所同类院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同类院校一致认为该模式可推广、可复制,证明了该项目的实施成效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思路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研究思路

本成果以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实现专业实践和劳动实践充分融合为目标,明确了本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首先以各类政策为指导,通过对实施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分析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其次根据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并推行,根据结果进行反馈改进;最后形成研究成果,在校内其它专业和同类院校推广应用。具体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f1fdbdc9115749858384235231d0b24f.png 

2 项目研究与实施思路图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足、劳动形式单一

劳动实践形式及内容单一,多为打扫卫生、整理宿舍等基础性劳动,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存在懒惰、消极的负面情绪,多数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仅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较差。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劳动教育的范畴包含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本身就具有劳动属性但目前两者相互割裂、互无联系,影响了教育成效。

3劳动教育内容而杂,教育成效考核难度高。

多数教师采用主观性评价或提交论文形式评价,考核方式较单一且不能准确测量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三课堂、四模块”项目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劳动教育开展的不同形式将课程分为劳动理论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型劳动实践四大板块,建立专业劳动清单,实施劳动教育三课堂培养模式,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第二、三课堂。旨在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我,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清单如图3所示。

1.第一课堂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理论

第一课堂主要为劳动理论思想教育,学习内容包括专题劳动思想教育,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发展历史及内涵范畴、劳动安全保障以及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时代劳动楷模等通过第一课堂的实施,促使学生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道理。

2.第二课堂强化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

第二课堂指的是除第一课堂之外,利用所有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日常生活劳动、专业技能劳动、服务型劳动三类,分四个学期开设,贯穿校内培养全过程

3.第三课堂养成劳动习惯提升专业能力

第三课堂指的是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分为校外服务型劳动实践和校外专业技能实践两类。一是以专业见习、实习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劳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社会上的志愿者服务、参加企业的各类活动等,开拓视野,提高劳动技能,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9d9e42ae5e9d48878ac69021223f36c9.jpg 

图3 劳动教育实施清单

(二)实现“劳动+专业”融合,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

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虽属于不同的课程类型,但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劳动教育的范畴包含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本身就具有劳动属性在劳动中融入专业实践,结合专业特点有机开展劳动,发挥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强化技能的特点,坚持德技并修与工学结合,以学前教育专业各类型的实践为载体,通过举办教育类技能竞赛、美术手工作品展、儿歌弹唱比赛、舞台剧晚会、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劳动知识,在比赛中提高劳动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使劳动教育专业实践有效融合、协同发展。

2838ed2ed2c342f290763b0287a3818b.png1bb04d4d3e174088a6336ce504de2eed.png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学生线上劳动档案。

建立课程完善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劳动的参与性和满意度,帮助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本项目强调“以劳动成效与劳育效果为中心”的评价原则建立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全过程跟踪的评价模式,采用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劳动理论、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专业技能劳动实践和服务型劳动实践四个模块进行评价,形成了“两主体三结合四模块”的评价模式,客观记录学生在各个劳动环节中的表现。同时利用云班课平台、正方教务系统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个人劳动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各项劳动实践的完成进度、已取得的成果及师生综合评价等级等,使学生能随时查询目前已取得的相应成绩和学分有效方便了劳动导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将考核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作用。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育人理念创新: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的指导意见,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单一模式,在劳动项目中加入专业技能型劳动实践板块,从劳动的角度激励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养成,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对于打造具有优秀劳动素质的幼教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举措创新:构建“三课堂、四模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本成果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理论与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三个维度,构建了劳动理论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四个板块、20余个子项目的劳动实施清单,通过三个课堂分类组织实施。课程完善了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了学生个人劳动数字档案,有效考查学生对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成长的表现,解决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完善、灵活、规范的课程构造。同时,劳动教育的实施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规范了劳动实践及考核情况的各项记录,激发了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与积极性,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劳动管理,提高了课程实施成效。

(三)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主责部门、联动协同部门、优化管理机制、健全体制建设。

为推动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加深与专业实践的融合程度,学校首次将劳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调整为二级学院主责、通识教育学院与学生处协同。为此,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率先进行劳动教育试点工作,加大劳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程度,开展了专业化、个性化的育人。同时,学校为劳动教育设立专项实施经费为每个教学班级配备劳动导师将优势专业教师资源及思政作用从专业课程拓展到公共基础课程,有效融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增强、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校、院两级关于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的不断修订完善,保障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有序开展和运行。

五、成果的推广效果

(一)学生竞争力明显提升,学科竞赛成绩斐然

本成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自2021年起,率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应用,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专业活动及各类劳动实践项目的比例明显提升,部分重点校内技能竞赛的参与率基本实现在校生100%全覆盖,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吃苦耐劳、踏实笃学的优良风气,促进了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状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满意度由3.68分提升至3.92分、涨幅6.12%。学生获得近三年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比赛团体等奖以上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以上奖励10(其中一等奖2项),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职教组就业赛道总决赛金奖1项等荣誉。

(二)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收获颇丰

该项目组发表劳动教育改革研究的论文4篇,项目主持单位的学前教育专业于2024年获批“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示范性项目”,项目组成员2人2023年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及“河南省文明教师”荣誉称号。

同时,该项目在校内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以两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为例,学院教师团队近三年获得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二等奖2项,河南省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等奖1项。

(三)成果推广辐射、示范作用明显

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新闻,在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华网、教育中原等4家省级主流媒体上刊发,学校主办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迎新生非遗展示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中被提及。研究成果在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同类院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人数累计3000余人,同类院校一致认为该模式可推广、可复制,证明了该项目的实施成效和推广价值。通过实施,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结构多元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师资多元化的培养机制。

栏目